IncredibleIndia(1)――德里
对一个国家,15天只是行色匆匆的一瞥。对每一个去印度的旅行者来说,我们并不是“环游地球80天”里的主人公,印度留下的只是护照上的一个过境签证和一个英雄救美的浪漫童话。虽然15天对它,只能是管窥一斑,可是印度绝对是一个让人感想颇多的地方。在经历了短短15天的行程之后,我觉得对于所有关于这个国家的正面和负面的想法,可以引用他们官方的一个网站名,用一个最贴切,最简练的词语来形容――Incredible。这绝不单是孙燕姿歌中的“神奇”的印度,“不可思议”的含义远远超过于此,囊括了对它的赞美,迷恋,怀念,戒备,恐惧或者厌恶,或者其他。。。
15天的旅行中,我最喜欢的城市是Udaipur,但印象最深无疑是Jalsaimer,因为在那里的某个午后某个地方,我许下了第二次去印度的心愿。
D1到达Delhi, Janak Puri
D2 Delhi-Agra (train, am), Fatehpur Sikri
D3 Agra, Taj Mahal, Agra Fort, Sikandra
D4 Agra-Jaipur (train, am), Hawa Mahal, Market
D5 Amber Fort, Jaipur-Pushkar (bus, pm)
D6 Pushkar, Pushkar-Udaipur (bus, night)
D7 Udaipur, City palace and Museum, Lake Pichola
D8 Udaipur, Lake Fatch Sagar
D9 Udaipur-Jodhpur (bus, am), Clock Tower and Market
D10 Jodhpur, Meherangarth Fort, Umaid Bhawab Palace, Umaid Gardens, Jodhpur-Jaisalmer (bus, night)
D11 Jalsaimer, Amar Sagar Garden, Bada Bagh Cenotaphs, Fort
D12 Jalsaimer, village, Fort
D13 Jaisalmer, Patwon Haveli, Fort, Jaisalmer-Delhi (train, pm)
D14 Jaisalmer-Delhi (train, am), Old Delhi
D15 Delhi, Humayun’s Tomb, 离开
第一天 德里
出发前的行程永远是排的满满的,老板的脸色也总不是那么的宜人。急急忙忙的收拾行装,赶上了北京时间早晨9点半飞往德里的航班。这班圣诞节前飞往印度的航班上,多是些印度本地人回家度假,所以餐点也是印度口味。。由于通宵赶功课,又没吃早餐,早就饿极了,我没怎么理会第一次品尝到的香料Masala的味道,觉得还行,吃完就昏沉沉的睡去了。
飞机在即将到达新德里甘地国际机场的时候,按规定,乘务员作机舱消毒清洁,即喷洒类似消毒药水的东西,我心中暗自好笑,他们还是挺注重卫生需要的嘛。由于睡觉消磨了大部分的空中时间,我在飞机下降的时候开始左右腾挪,瞻前顾后,翘首以待靓丽的印度西施。在我印象中,印度的美女大眼睛,长睫毛,明眸善睐,顾盼生姿,加上能歌善舞,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可是很明显这个航班上多是些外出谋生的家庭组合成员,诞生下年度的亚洲或环球小姐的概率微忽其微。
飞机于印度时间下午1点半准点到达,机场设施很简单,而且陈旧,由于连着到了几个国际航班,海关大厅里之字形的队伍排的老长,一直延续到扶手电梯上。只有二个柜台是办理国际护照的。队伍中大部分是游客,可也有持海外护照的印度籍人士,想必是印度的中上阶层。早就听说印度贫富差距非常明显,所以细心观察了一下他们的行头,再比较排在另一边的持印度护照的本土人士,的确西洋化和摩登好多。队伍后面来了个台湾旅行团,带队的是三个穿着土黄色袈裟的佛教徒,想必是去Sarnath(鹿野苑)朝圣的信徒们,想起在飞机上,我邻座的女士一直在看一本佛教书。
终于轮到我了,发现其实海关的手续非常简单,只要一二分钟,看一眼,翻二页,然后“啪啪”几声几个章就解决了,不明白为什么要排那么久。拿过护照的那一刻,脑中闪过的一个念头竟是,一场无形的战斗就要开始了,不禁暗自嘿嘿笑起来。
取了行李,去机场出口处的银行换钱。根据前辈们的介绍,直奔State Bank of India(12月汇率1USD=44.7RS)。机场内有个预售火车票的窗口,我兴冲冲赶过去,哪知才下午3点,竟然已经下班了,反正我一直不想事先预订火车票,现在买不到也无所谓。一转身去买出租车预售票。
在马来西亚第一次遇到预售出租车票,由一个柜台管理,感觉比较放心。但这里的预售票窗口多的就象等在外面的出租车,很多掮客站在窗口招呼客人,并与里面的工作人员饶着闲磕,感觉有点“狼狈为奸”的样子。
来印度之前,受一个朋友之托,捎带些东西给她的母亲,并邀请我住在她父母家。我有些犹豫,因为朋友的家远离那些我想去的地方,再说我已经预订了位于帕哈拉吉的Star Palace。可朋友一听我想住帕哈拉吉区,强烈反对,因为她自己一个人也不敢轻易去那里。最终是盛情难却,再加上对这个国度“胜名在外” 的些许恐惧,我接受了朋友的邀请。曾经听人说过,去印度的最初几天很重要,是否尽快适应可以决定你之后旅程的愉快程度,据说有个日本小伙震惊于初来乍到时,在德里的种种遭遇,即刻放弃数周的旅行计划,改签机票回国。我相信在Incredible 的印度,发生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于是我也不得不放弃50RS直奔帕哈拉吉区的机场大巴,改乘出租车去她父母亲位于德里西南部Janak Puri的家。
出租车很破,一出机场,感觉就象到了中国农村,两边是带些荒草的开阔地,中间的泥土路高低不平,害的我硬皮座位下的那个支愣着的弹簧也被颠的嘎嘎作响。才开出没多远,就堵车,不过不是想象中的牛羊挡道,而是一个火车道口。司机指着说那是开往斋浦尔(Jaipur)的列车。
啊,著名的印度火车,这么快就见到了,看着眼前轰鸣着驶过的老式火车,窗口的铁栏杆和挤在车厢门口的整堆人,心里比较着印度先进的网上订票系统同火车本身硬件条件的明显不足。在印度,你时时会体会到一种对比相当鲜明的东西,就好象这个国家既有闻名于世的班加罗尔的IT行业,“东方好莱坞”孟买的欢歌艳舞,也有铁路沿线大片大片的低矮,破烂,肮脏的贫民窟;这个国家的有钱人娶亲嫁女时,广发“天下英雄贴”, 提供免费食宿,邀请海外的朋友同学同事参加为期数天的豪华婚礼,而这里的穷苦小孩小小年纪就得出外干活谋生,为几个RS的口食奔波,开始体验人生的辛酸。
这个季节的德里白天的气温18度左右,由于污染的缘故,非正午时分天空中总是有些阴霾,能见度比较差,看不太清远处的景色,只好改为欣赏路上车的风景。车开出去好久,才看到一辆象样点的福特白色汽车,在这尘土飞扬的路上很抢眼。进入德里的市内后,路上不时有公共汽车,摩托,三轮,自行车,人和小汽车对峙的情况,十字路口有交通灯柱,但鲜见交通灯,于是谁先走,看着办。大家争着摁巨响的喇叭,一首交通混乱,彼此抢道的奏鸣曲。
车于下午3点半到达朋友父母家。朋友的父亲文质彬彬,只是患有慢性疾病,所以体质比较虚弱,不常说话,朋友的母亲和蔼极了,立刻给我准备下午茶点。这是我第一次在印度喝到茶(Chay)。之前朋友曾给我试过一些印度茶,深褐色粉末状,热水冲泡后,滤过粉末,然后加奶加糖,我很喜欢它的口感,现在即时煮的茶更香甜更地道,有种混合着姜和肉桂等香料的芬芳,浓郁沁人。点心是一份鸡蛋三明治和一种脆的小干饼。
手里捧着滚热的香茶,看着朋友的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有种久违的家的气氛。才吃完下午茶,她又开始热情地向我介绍着晚餐的菜谱。其实我并不在乎吃什么,这样的家庭气氛已经很让我舒心了。说话间她从雪柜的冷冻室里拿出包速冻的玉米粒。我知道在印度,玉米是种非常主要的食物,但令我吃惊的是,她倒出一些在我的掌心,拿起几颗就放入口中干嚼,并微笑着示意我也吃,尽管我喜欢玉米,也试过玉米做的零食,可这么吃着实还是第一次。看着她热情的眼神,我只好学她的样,抓了几颗放入口中,味道嘛,自然全是冰楂子,看到她赞赏的眼神,马上说我们把它们留到今天的晚餐再大快朵颐好了。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朋友的父母住下层,二楼出租给别人做办公室。门前有个小院子。原本这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种些花草什么的,可是由于临街,比较嘈杂,而且街上正在大兴土木,据说是建高架之类的,所以尘土飞扬,马达隆隆,好在室内还比较安静。我提出想去附近的一个集市转转。朋友母亲马上打电话叫了一个熟悉的三轮车夫在门外等着,谈定价钱,我就欣然出发。
我的朋友是锡克教徒,所以这一区可以看到许多裹着头巾的男性教徒。头巾的颜色很多,不过多为深色,看见几个年长的教徒,黑色簇新的头巾,黑色的络腮胡子,一身素衣干干净净,看上去很有学识和教养,年轻的尽管也裹着头巾,可穿着打扮就现代好多。头巾的裹法也有些小小区别,有的是大包头,就是我们在电影中常看到的,也有的是裹住头,尾部扎成个小髻,顶在额上或悬于脑后。看到人群中有人在大包头上再缠上条布带子,有的饶过下巴,象是犯牙疼,有的则在耳朵上挂块三角形的布,蒙住下半部脸,但又卡在鼻子下面,相当有趣。有的不是教徒,没有裹头巾,可也戴顶帽子,盖着块批肩什么的,总之不能让头面闲着。
这一区显然不是游客区,几乎没有什么异族人,我又坐在高高的三轮车座上,路人都会好奇的望几眼,我还挺兴奋,竟有点女王外出巡礼的感觉,嘿嘿。
穿过几条大街后,来到集市入口处,下车,与车夫约定时间后,就扎进水泄不通的人堆里。这里应有尽有,什么都让我好奇新鲜,忙碌得我眼睛都来不及看。最有兴趣是看画手部装饰,一张小板凳,一个类似奶油蛋糕裱花的工具就够了,先在手上搽上油,干透了开始画上金褐色的细致的花纹,密密麻麻的,画完了后,再搽上层油,据说不怕水洗,可以保存3-4周,有的女孩子单画手背,有的手笔背手掌,有的则一直画到近手肘处,生意很好。画者几乎无一例外是男性,令我吃惊的是外人很难从长像联想到他们娴熟的绘画技巧。一问价钱,100RS/手。
集市后面的小街上有许多点心档,看见一个卖薄饼的,男子用黑黑的双手(最好理解成是皮肤颜色)在雪白的面粉上左拍拍,右拍拍,随意之间,就拍出个圆圆的形状来,又上下抛动二下,然后甩在热热的烙板上的时候已经是张薄薄的面饼了,很有些一气呵成的感觉。
又坐上三轮车,慢慢逛回去。车夫很老实的样子,下了车,主动多给了些钱,哪知道他又伸手指想要多些,我笑笑摇摇头,一讲到钱,任何老实人都开始不老实了。
朋友的母亲看我兴致勃勃的样子,看时间也还早,就提出带我去另一处的一个大商场转转,几步路外,走去才10分钟。我喜欢这种市井生活的闲暇。
此时幕色渐起,大商场中央庭院里的小摊上已经亮起小灯泡,有点城隍庙灯光夜市的感觉。商场里的铺头更摩登一点,逛店的也是青年人居多。我们在一家专卖小松饼的店里吃了小甜饼,光顾这家店的多是情侣,朋友或者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上座率挺高。出来看到一家书店,就拐进去,发现印度的书还挺划得来,在这个正规书店里,一本最新版8月出的LP “印度”才不到1000RS,DK也有新一版的印度全集,而不只是旧版的只介绍金三角(德里-阿格拉-斋浦尔)。其他的英文书也比国内卖的便宜多了。相比之下,英文书的比例要超过印度语的书。隔壁音像店里正版的当下流行货品卖到300RS一盘,过气的可以打折到一半左右,不过我熟悉的也只有“印度怀旧电影”架上的东西。这个季节的服装店里以卖毛衣居多,样式比较老和单一。
8点钟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家。由于我第二天一早要搭火车去阿加拉(Agra),朋友母亲细心地帮我预订了明早5点半的出租车,然后准备晚饭去了。与朋友的父亲闲聊了几句,一开口就是,你认为同中国相比,印度如何?再就是,你最喜欢印度哪里?这可能是印度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也很自然,中国与印度有许多的可比性。在我之后的旅程中,也被多次问到这些问题,我自己最满意的答复是在我行程的最后,又回到德里时,回答那个读MBA女孩子的。
我的晚餐是一大盆thali,有豌豆炒饭,咖哩土豆,菠菜Masala,蔬菜汤,薄饼,分别是用面粉和玉米粉做的,饭后小食是一小块巧克力和一个桔子,自然还有我十分喜爱的印度茶。
吃完饭,我打电话到位于帕哈拉吉区的一家旅店,找到先于我一天到达德里的在网上结实的广东驴友L,由于我们去阿格拉,斋浦尔的路线相同,接下来的几天将结伴同行。他已经订好了明天6点半从德里开往阿格拉的火车票。我简单问了他在德里的经历和感受,回答是“相当恐怖”,终于开始明白朋友对我说的那句“在德里,对不认识的人,谁也不能信”的忠告。
一切安顿好,洗漱完毕,没赶得及看两眼印度的电视节目,就沉沉的睡着了。